張曉風《中時電子報》
  中新網5月12日電 據臺灣《旺報》報道,作家張曉風11日應臺灣輔仁大學大陸學生之邀,暢談兩岸三地語言的用詞差異,2小時生動內容讓與會陸生聽得津津有味。
  張曉風說,臺灣人的語言保有農民氣,鼎(鍋)、竈腳(廚房)、一四界(四處都這樣)、三冬(3年)、到三工(幫忙)都保留古老傳統;失禮(抱歉)、小寡代志(小事一件)、阮是逗陣做夥的(我們是同伙的)隱含溫潤待人接物倫理。
  張曉風說,粵語受工商社會和西化影響,例如10點15分講成10點3個字,顯示香港很早用鐘錶;飲湯先、我走先是英文語法。但粵語也有中原元素,“佢細過我(他年紀比我小)”的佢是渠的古字;“水盡河飛”形容曲終人散,考察後發現是元曲“水凈鵝飛”之誤。
  張曉風說,大陸語言與共產黨背景有關,例如:為人民服務、同志、愛人、師傅、搞文學等;狠抓生產、熱烈歡迎、泛濫稱人老師、把副校長升格為校長等是語言的膨脹。但大陸也保留不少傳統人情,像北京人常說沒事(不算什麼),上海人說閑話一句(一句話算數),北京老布店對空手出店門的客人說:“對不住啦,店小,貨少!”給雙方都保留面子。
  陸生提問繁簡體字優劣,張曉風說涉及歷史因素很難評說,但繁體字較有畫面感,像“車”字繁體才有輪子、“鳥”字繁體才有爪子。  (原標題:張曉風與大陸學生談兩岸三地語言差異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o55oogz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